導讀:以手機代工制造起家的鴻海集團正全面擁抱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。鴻海集團日前宣布,未來5年將加大在人工智能研發(fā)方面的投資,預計投入100億新臺幣從AI人才培育、IoT工業(yè)場域應用、大數據分析等領域,全力推動集團從制造加工業(yè)轉型成為AI驅動的工業(yè)互聯網企業(yè)。
大力發(fā)展機器人代工、投資互聯網造車企業(yè)小鵬汽車、斥巨資布局人工智能(AI)、開啟A股IPO征程……一直在轉型道路上上下求索的鴻海頻頻落子,正勾勒一個新的工業(yè)互聯網宏圖。近日,鴻海集團(富士康母公司)董事長郭臺銘在一次臨時股東大會上宣布,未來5年預計將投入100億新臺幣(約合人民幣21.43億元)布局人工智能,全力推動集團從制造加工業(yè)轉型成為AI驅動的工業(yè)互聯網企業(yè)。同時,作為鴻海轉型的重要一步,旗下富士康工業(yè)互聯網公司正式開啟了在A股的IPO進程,募集資金用途為工業(yè)互聯網平臺構建、5G及物聯網互聯互通解決方案等。在人口紅利消失,手機行業(yè)觸及天花板的當下,郭臺銘加快扭轉鴻海的航向,擺脫代工模式的步伐異常堅定。
全面加碼AI
以手機代工制造起家的鴻海集團正全面擁抱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。鴻海集團日前宣布,未來5年將加大在人工智能研發(fā)方面的投資,預計投入100億新臺幣從AI人才培育、IoT工業(yè)場域應用、大數據分析等領域,全力推動集團從制造加工業(yè)轉型成為AI驅動的工業(yè)互聯網企業(yè)。
為了加強人才創(chuàng)新能力,鴻海還宣布將成立名為“AI應用實驗室”的人工智能(AI)研發(fā)中心。同時,在中國深圳、臺北、美國成立機器人研究院,規(guī)劃建立20萬臺工業(yè)互聯網機器人,并發(fā)展智能模具,投入智能控制器、多軸機器人、機器人視覺、特殊智能組裝機器人、系統整合機器人、移動機器人等領域。此前,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領域知名專家、前百度首席科學家吳恩達宣布將聯合鴻海推出一個名為Landing.ai的項目,推動后者用AI應用加速改造工業(yè)互聯網的AI基因。
富士康集團作為鴻海集團在中國大陸的業(yè)務經營主體,承載著鴻海的轉型重任。據悉,富士康將旗下包括蘋果手機產業(yè)鏈等公司打包納入富士康工業(yè)互聯網股份有限公司(簡稱FII),計劃在中國大陸啟動首次公開招股(IPO),全面聚焦云計算、物聯網解決方案、AI制造、5G等下一代業(yè)務。2月9日,證監(jiān)會官網預先披露了其IPO招股說明書的申報稿。招股書顯示,該公司目前控股股東為中堅公司(發(fā)行前持股比例為41.14%)。中堅公司為一家投資控股型公司,由富士康間接持有100%股份。
工業(yè)互聯網之路能否擺脫代工焦慮?
自2008年下半年開始,曾靠為蘋果公司等高科技代工的賺得盆滿缽滿的鴻海轉盈為虧:2008年富士康國際(富士康旗下上市公司)首次出現半年報虧損、2010年首次出現年度虧損。自那時開始,焦慮似乎始終伴隨著郭臺銘和他的代工帝國。開辦電商平臺、投資光伏產業(yè)、收購夏普……近年來,為了撕下身上“代工廠”的標簽,郭臺銘開啟了買買買模式,推動鴻??缃邕M入多個領域,但成效并未立竿見影。
隨著中國宏觀經濟轉型升級,人口紅利逐漸消失,以及勞動力、土地等生產要素成本持續(xù)上漲,外向型勞動密集型制造企業(yè)面臨的壓力日益增長。同時,鴻海賴以生存的智能手機行業(yè)在經歷了多年高速后發(fā)展開始顯現增長乏力的跡象。據研究機構StrategyAnalytics的數據顯示,2017年第四季度,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下降9%,創(chuàng)下智能手機史上最大一次下滑記錄。而富士康最大的客戶蘋果公司也出現銷量疲軟現象。據蘋果2018財年第一財季財報顯示,公司共售出7731.6萬部iPhone,同比下滑1%。十周年旗艦機iPhoneX需求疲軟,蘋果公司甚至削減了2018年第一季度的產量。而鴻海精密2017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,歸屬于母公司的凈利潤為210億元新臺幣(約合6.96億美元),較上年同期下降39%,不及市場預期,創(chuàng)下2008年第四季度以來最大跌幅。
面對正在萎縮的智能手機市場,富士康必須盡快尋求代工之外的新增長點。郭臺銘表示,鴻海將透過AI的工具性,打造由“云移物大智網+機器人”構筑而成的工業(yè)互聯網AI應用生態(tài)系,在所有生產基地部署人工智能應用,實現智能制造的全面升級,擺脫傳統代工業(yè)的形象。相比此前的多次轉型嘗試,此番郭臺銘押注工業(yè)互聯網領域,勝算顯得更大。
從自身實力看,鴻海從實體制造起家,具備領先全球40多年的經驗和技術,在智能制造領域具備優(yōu)勢。郭臺銘表示,集團目前已有6座關燈工廠,產生很多數據,讓機器與機器間做深度學習。他強調,“鴻海以目前擁有的數據、結構、程式及分析,已是離大數據、人工智能非常近的制造業(yè)”。鴻海在高雄、深圳、美國威斯康辛、日本大阪等地建立了高速運算(HPC)云端中心,收集工廠的生產線數據,借此智能制造鏈接,未來鴻海將具備全世界最大的工業(yè)互聯網。
從發(fā)展前景看,由智能手機等硬件制造商轉型為工業(yè)互聯網、物聯網等平臺型公司,將為富士康提供更加廣闊的市場空間。據戰(zhàn)略咨詢公司麥肯錫預估,物聯網世代的經濟價值至2025年將高達11兆美元,其中以制造業(yè)達3.7兆美元最高,主要通過節(jié)能、提升生產效率、更佳的設備維護達成,預期到2025年全球大數據流量可成長10倍。
由硬及軟布局三大新動能
如今,鴻海集團多方出擊,為未來的大棋局埋下諸多伏筆。例如,在面板領域,鴻海于2016年獲得夏普66%的股權,在8K、OLED等領域獲得先機;在新能源領域,富士康投資了中國互聯網造車企業(yè)小鵬汽車,雙方可能在造車上有進一步合作;在數字貨幣領域,郭臺銘參投全球首個數字貨幣商業(yè)銀行;此外,鴻海集團已確定拿下5G實驗頻譜,打算搶攻2020年的商機。
郭臺銘曾在股東大會上表示,“外界都認為鴻海是代工廠,把公司跟蘋果聯系在一起,但鴻海將從硬件轉型成軟件公司?!蔽磥?鴻海集團首波布局將著重在三個網,第一個網是智能制造,也就是工業(yè)互聯網,其次是健康互聯網,再來是信息數據安全網。
不過,轉型之路前途漫漫。目前,代工制造仍是富士康營收的主要來源,而工業(yè)互聯網所占的比重微乎其微,根據FII的招股書顯示,2015年-2017年,公司精密工具和工業(yè)機器人的銷售收入分別為9.34億、6.51億和9.66億元,占當期主營業(yè)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0.34%、0.24%和0.27%。這甚至引發(fā)中國證監(jiān)會的質疑。對蘋果的深度依賴、負債率高企、自有品牌缺失等都是富士康轉型道路上面臨的問題。郭臺銘是用“工業(yè)互聯網”為IPO和代工制造增加門面,還是撬動工業(yè)互聯網金礦,需時間給出答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