應用

技術

物聯網世界 >> 物聯網新聞 >> 物聯網熱點新聞
企業(yè)注冊個人注冊登錄

波士頓動力機器人后空翻動作背后的傳感器技術與動力控制算法

2017-11-27 17:30 傳感器專家網

導讀:近日,波士頓動力發(fā)布了一段機器人后空翻的視頻。對此,東南大學儀器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宋愛國,在接受媒體采訪時,通過對Atlas的動作進行技術分解,梳理了支撐它的背后的傳感器、動力控制算法等技術。

  近日,波士頓動力發(fā)布了一段機器人后空翻的視頻。對此,東南大學儀器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宋愛國,在接受媒體采訪時,通過對Atlas的動作進行技術分解,梳理了支撐它的背后的傳感器、動力控制算法等技術。

  一個后空翻動作,最難的是哪一步?起跳、翻轉、落地,還是穩(wěn)住?

  宋愛國說,首先要有力量。他解釋稱,想翻轉,跳起來了,但是力量不夠大,就不能給翻轉足夠的時間,也談不上動態(tài)的調整,因此動力是后空翻能夠完成的基礎。第三代Atlas并不是告別外接電源的第一代。資料顯示,波士頓動力2016年推出的第二代Atlas就配備了內置電池驅動,不再需要外接電源獲取動力。

  瞬間給力會更大,就像人要調集自己肌肉內部的ATP儲能一樣,翻轉開始時的爆發(fā)力對電池的要求更高。宋愛國提醒,在關注傳感器、算法等人工智能研究的同時,也要關注動力等基礎研發(fā),機器人的研制是一個全鏈條的工作。在機器人的體內會有姿態(tài)傳感器,也就是陀螺儀。

波士頓動力機器人后空翻動作背后的傳感器技術與動力控制算法

  Atlas機器人在準備起跳,資料圖

  Atlas用到的傳感器與動力控制算法

  宋愛國說,通過陀螺儀,它能知曉自己的空間方位。與生物判斷自己的方位和姿態(tài)不同,人類的平衡感知集中在小腦部位。而機器人的平衡感知是分布式的,通過陀螺儀分布在它的軀干上。

  宋愛國進一步解釋說,它一跳,腿部跟著擺動上來,然后翻轉,整個身體的姿態(tài)也隨之調整。這其中便是姿態(tài)傳感器在起作用,姿態(tài)傳感器獲取了各部位的旋轉狀況,將信息傳遞到中央處理器,進行控制決策。而且控制的實施要快,因此對算法的有效性要求很高。

  決策的具體過程可分解為:將姿態(tài)轉換成數據,進行計算處理,找到應對策略,傳遞給不同部分,控制姿態(tài),獲取平衡??梢韵胍姾罂辗乃杏嬎阋?ldquo;慢飛行”的情形下完成,因此控制算法優(yōu)化極考驗功底。

  據了解,目前很多學校都在拿這款機器人做硬件平臺,然后研究控制算法。有機器人領域的研究者介紹說,波士頓動力控制算法已成為院校的典型范例,被用作教材。甚至,連特斯拉CEO埃隆-馬斯克也在推特表示說:“這沒什么,幾年后,這個機器人會移動得太快,你需要一盞頻閃燈才能看到它。”

波士頓動力機器人后空翻動作背后的傳感器技術與動力控制算法

  11月26日,埃隆馬斯克對有關Atlas機器人后空翻的消息發(fā)表推特評論。

波士頓動力機器人后空翻動作背后的傳感器技術與動力控制算法

  Atlas機器人能夠完成后空翻動作并落地,仰賴于傳感器及它的動力控制算法。資料圖

  Atlas的落地平衡控制

  此外,落地的平衡控制是較難完成的環(huán)節(jié)。這一過程中,剛性接觸和柔性接觸分別要采用不同的模型,還要設計二者的兼容模型。宋愛國說,為了給這個大家伙輸出足夠的動力,也為了減少落地對它的緩沖,Atlas的腿部裝了液壓伺服器。兩個細長的桶狀裝置,裝在腿部,將剛性接觸轉化為柔性接觸。

  宋愛國說,目前的驅動部件,有電機、有氣壓、有液壓,后兩種能夠降振減壓,它們不會因為瞬間沖擊力的增加而爆掉,而且輸出動力也足。但是,在算法控制上,液壓伺服的數學模型是非線性的,力量不會隨著電壓的增長而線性增長,控制的精度會低一點,因此,機器人的腳部也會安裝多維力傳感器,來對腳步的受力狀態(tài)進行輔助控制。

波士頓動力機器人后空翻動作背后的傳感器技術與動力控制算法

  波士頓動力公司,資料圖

  關于波士頓動力

  據悉,關注Atlas的業(yè)內人士,也很樂于八卦波士頓動力公司的波折經歷。它早期在軍方拿到了巨額的研究經費,后被谷歌收購,之后又被谷歌賣給日本軟銀公司,支持經費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。

  有人在知乎爆料稱,波士頓動力特別有錢,認識在該公司供職過的研究人員,得知波士頓動力每周都要做機器人實驗,把機器人搞壞,然后發(fā)現問題并改正,因為有錢、有經驗,所以他們一周之內就能把機器人修好,下一周繼續(xù)做,全年無休。

  可見,仿生機器人是個費錢又費工的研究。近年來,我國也在仿生機器人領域有了值得一提的研究。

  國內正在起步的機器人研究

  今年4月,百度主辦的創(chuàng)新挑戰(zhàn)賽上,南京大學、西南科技大學等聯合研發(fā)的“蜘蛛俠智能救援隊”亮相,能在復雜的路況中穩(wěn)定行走,相互溝通協(xié)作且簡單自主運動。8月召開的機器人大會上,由清華大學計算機系研發(fā)的“數據機械手臂”,在人穿上帶有傳感器的手套后,機械手臂會“零延遲”同步響應動作。此外,中國科學技術大學、新松機器人公司等在四足機器人足球、7自由度協(xié)作機器人等方向都有相關研究進展。

  宋愛國介紹,在軍方相關部門有進行四腿大狗的研究團隊,山東大學有研究兩腿直立行走的團隊,但與波士頓動力相比,我國的機器人研制深度和水平還有較大差距。